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024年第21期《中国高等教育》以专版专栏形式聚焦农业高校新质生产力,刊发pg电子娱乐平台下载党委书记王春春的理论文章《涉农高校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的战略作用与行动路径》。
文章强调,涉农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人才培养的基地以及产教研融合的枢纽,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创新驱动、农村结构变化等层面的机遇与挑战。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涉农高校可在构建新型高校治理结构、培育打造新型农业劳动力、研发推广新型劳动工具、挖掘拓展新型劳动对象等四个方面协同发力,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涉农高校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的战略作用与行动路径
王春春
◎摘 要:涉农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人才培养的基地以及产教研融合的枢纽,肩负着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但也面临学科布局明显滞后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快节奏、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难等突出问题。因此要加强战略顶层设计,构建新型高校治理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打造新型农业劳动力;凝聚高校科研实力,研发推广新型劳动工具;紧跟科技创新前沿,挖掘拓展新型劳动对象。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创造性提出了“新质生产力”,并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农业农村发展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渴求变得愈发强烈,亟需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引领、产业优化等方式,激发农业内在动能,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涉农高校作为我国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的重要基地,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也是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摇篮,更是连接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的桥梁纽带,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科研模式,加强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科学认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准确内涵与特征
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正在引领现代农业大变革,是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的新动能。具体来说,一是劳动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质劳动力,与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形成良性互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二是生产资料。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成果在农业领域转化应用,聚焦育种、种养、加工、储存、流通等环节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力跃上新台阶。三是劳动对象。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生产新动能、经营新模式、产业新业态的催化剂,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四是优化组合的新跃升。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要素组合和迭代升级,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涉农高校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的角色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进程中,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尤为关键。涉农高校作为农业科技、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汇聚地,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正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1.涉农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在种业创新方面,涉农高校通过运用基因编辑、分子设计育种等尖端技术,成功培育出一系列抗病、抗虫、高产的优质作物新品种。在智能农机装备方面,无人驾驶拖拉机、自动化收割机等智能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在高效节水灌溉领域,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有效缓解了农业水资源短缺的紧迫问题。在农业信息化方面,涉农高校积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农业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准监测与智能管理,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2.涉农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
从学历层次上看,涉农高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农业专业教育,还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了大量科研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在农业生物技术、智能农机装备、高效节水灌溉、农业信息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涉农高校通过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此外,涉农高校在农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努力。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人才、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措施,涉农高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涉农高校是产教研融合的枢纽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征途上,涉农高校不仅扮演着科技创新和知识生产的角色,更是成果转化的关键枢纽,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前瞻性。他们主动出击,与农业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了一个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这种合作模式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通过共建研发平台、联合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等方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同时,涉农高校还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与模式。他们不仅注重技术的先进性,更关注技术的实用性和市场潜力。通过技术转移、成果孵化、产业化推广等方式,涉农高校努力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广阔的市场,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涉农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得以广泛应用,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更为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贡献了巨大力量。
涉农高校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国家战略需求层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农业强国建设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构成了涉农高校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面临的重大机遇。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更要求涉农高校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通过深入探索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智能农业装备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以及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涉农高校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在科技创新驱动层面,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涉农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方面。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正在深刻改变农业生产的传统模式。涉农高校凭借其在科研设施、人才储备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优势,能够迅速掌握并应用这些先进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绿色化转型。颠覆性技术往往具有重塑产业格局的潜力,如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智能农机装备在精准农业中的推广等。涉农高校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颠覆性技术,不仅有望解决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难题,还能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在农村结构变化层面,中国农村结构的变化为涉农高校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提供了独特机遇。这些变化不仅重塑了农村的面貌,也为涉农高校在科研、教育和服务等方面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农业正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型,这一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创新点。涉农高校可以依托其科研实力,深入研究智慧农业、生物育种、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前沿领域,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流动性的增强。这一变化要求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不仅要培养能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还要培养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需求的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通过这些努力,涉农高校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农村的繁荣与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在农业新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当下,涉农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载着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历史重任。然而,在学科布局、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涉农高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学科布局明显滞后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快节奏。在农业科技飞速进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当下,新兴领域如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智能农业装备、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等,正日益显现出独特的重要性。这些新兴领域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但在学科布局的调整上,涉农高校并未能够迅速响应这些新兴领域的发展需求,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体现在对新兴领域的认知不足、相关学科建设的投入不够、师资队伍和实验条件等教学科研资源的配置不优等方面。从长远角度看,这种不匹配有可能会影响到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阻碍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对于涉农高校而言,如何科学、前瞻性地调整和优化其学科布局,以便更好地适应并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是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衡正制约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现代农业不仅需要掌握传统农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融合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能够灵活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技术等前沿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效率的提升。然而,涉农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未能跟上这一变化,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具体而言,涉农高校在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培养上的滞后,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一些高校的课程体系过于偏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训基地和项目;师资队伍建设也存在结构性问题,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涉农高校在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强烈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上的成效,更严重制约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迅速形成和发展。因此,涉农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三是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难正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尽管涉农高校在农业科研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这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道路却充满坎坷。一方面,高校与企业、农户等农业生产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桥梁和成果转化平台。这导致许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难以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和落地途径,无法及时转化为推动农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过程面临着多重风险和不确定性。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市场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对成果的转化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这使得许多涉农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持谨慎态度,进一步加剧了转化难问题。这些不仅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进而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整体进程。
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涉农高校行动路径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产业的深刻变革,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涉农高校作为农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使命。对此,涉农高校可从新型劳动力、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劳动对象以及新型高校治理结构等四个方面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1.加强战略顶层设计,构建新型高校治理结构
为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涉农高校应深化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确保能够有效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高效运行。其一,高校应致力于整合校内外的优势资源,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平台,汇聚多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攻克农业领域的重大科技难题,进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农业学科群。其二,为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涉农高校还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例如,作物表型组学、农业信息学、农业生态学、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探索与创新,不仅能够为现代农业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手段,还有助于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业科技的持续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其三,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吸引和留住一批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保障,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热情;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确保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提高科研投入比例,确保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持续、稳定地进行;同时,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和学生的创新热情,为他们的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其四,在构建新型高校治理结构的过程中,涉农高校还应积极加强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协作。通过与政府部门的紧密合作,争取更多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则有助于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合作则能够共同营造出更加有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打造新型农业劳动力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在于新型劳动力的培育。这种新型劳动力不仅具备丰富的现代农业知识,还熟练掌握新型技能,能够有效地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工具。涉农高校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而言,涉农高校应通过精准的专业设置,增设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学科方向,如智慧农业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工程、生态农业与环境科学等,以培育具备跨学科背景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涉农高校应建立与农业生产前沿紧密联系的实训基地,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涉农高校还应积极开展面向现有农业从业者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项目,提升他们的科技素养和职业技能,从而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为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劳动者队伍,他们将与传统农业劳动者形成优势互补态势,共同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高效化发展。
3.凝聚高校科研实力,研发推广新型劳动工具
新型劳动工具,如机器人、物联网技术和自动化装备,已成为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涉农高校需凭借其科研实力,紧密跟踪农业科技的最新发展,致力于新型劳动工具的研发与创新工作。具体来说,高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开发出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农业机械设备,以此提升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同时,借助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突破,研发出高效且环保的农业投入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为确保这些新型劳动工具能够切实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涉农高校还需加强与农业企业及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广泛应用。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新型劳动工具在实际生产中的落地生根,更能够持续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整体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涉农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引领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通过科学、可靠且可行的研发路径,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4.紧跟科技创新前沿,挖掘拓展新型劳动对象
科技进步为农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新型劳动对象的涌现。这些新型劳动对象,不仅拓展了农业的深度与广度,更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涉农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应紧密跟踪科技前沿,深入挖掘新型劳动对象的潜力。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深入应用,培育出更具抗逆性、更高产量的新品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同时,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准监控与智能优化,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此外,涉农高校还需加强与产业界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探索新型劳动对象的市场化路径。通过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与消费者偏好,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与支持。这不仅能够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更能够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附加值,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涉农高校应保持前瞻性思考,不断预见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挑战与新机遇。通过科学、可靠、可行的策略与方法,推动新型劳动对象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从而开创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为pg电子娱乐平台下载党委书记、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pg电子娱乐平台下载基地主任)
阅读次数:122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