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媒体pg电子娱乐平台下载

【中国青年报】青少年接棒讲述历史 让“证据”永远活下去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2024/12/14 来源: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李超

这是12月13日拍摄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

当日是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隆重举行202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87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6名社会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000只和平鸽展翅高飞,寄托着对死难者的无限哀思和对世界和平的无限期许。

撞响“和平大钟”

撞钟代表之一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庆国长期致力于困难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免费筛查和救治,他牵头开展的“心佑工程”已坚持10年。他感慨,青年医务工作者要将家国情怀融入日常工作中,在科研深度和广度方面作出新探索。

“回荡的钟声提醒我们,牢记落后就会被欺凌的历史。”同为撞钟代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将会培养更加优秀的拔尖人才,研究推出更多科研创新成果,为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农业强国建设矢志奋斗。

回到家乡江苏,作为代表撞响“和平大钟”,中国游泳队运动员张雨霏觉得,这一刻心情沉重,但意义非凡,“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她说,希望更多青少年能够养成锻炼的习惯,为青春追梦打下坚实基础。她同时也希望影响和带动更多青年运动员努力训练,为体育强国的目标不懈奋斗。

钟声响起后,16岁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张彧恺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说,很幸运能够生活在和平年代,自己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上好爱国情景思政课

连日来,大中小学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用自己的方式铭记历史、寄托哀思。

12月13日,pg电子娱乐平台下载在两个校区同步举办公祭活动。师生们参与“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白菊手作主题活动,将对先辈的怀念和敬仰融入作品。“今年是我来南京生活的第三年,每年12月13日,这座城市总是沉重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苦难的历史。”当天,pg电子娱乐平台下载00后学生曹杨带着用白纱和扭扭棒制作的白菊,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缅怀逝者、表达哀思。

12月7日,南京市中山小学也曾在这里开展悼念活动,教师代表徐妍、朱思亦、袁昕冉深情讲述实境思政微课。

“我们研读《血火记忆》读本,反复打磨,结合问题互动,打造沉浸式微思政课。”00后教师徐妍说,30分钟课程中,先适当引入屠杀案件数量、遇难者人数、城区人口数量对比等数据,带孩子们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再通过幸存者的话语,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之情。

课程中,徐妍还提到了当年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工作的明妮·魏特琳女士保护妇女儿童的故事。回程路上,徐妍听到好几名家长在和孩子聊课程收获。一名女生告诉她,魏特琳女士善良、勇敢、坚毅,自己长大以后,也要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开展的“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示范团日暨2024“紫金草行动”和平宣讲活动中,谢僮笑、马志轩等学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与《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他们觉得,这不仅是对历史记忆的缅怀,更能激发青年的责任和担当。“英雄的背影历历在目,‘不忘历史、祈愿和平’的信念在我们心中回荡。”活动中,同学们在紫金草贴纸上留言,向革命先辈诉说心声。

中国药科大学连续7年结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开展“课程思政三分钟”活动,在特殊时刻论大道,于细微之处谈爱国。13日,800余名师生身着深色服装、胸前佩戴白花,以身体做笔勾勒出“12·13”字样;6716名上课的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起立默哀。

12月9日至13日,相关主题青年宣讲活动在江苏省基层同步开展。12月11日,团江苏省委、团南京市委、东南大学团委联合举办“勿忘国耻圆梦中华——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宣讲活动,来自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等单位的6名江苏青年讲师团成员依次宣讲。

随后,东南大学学生代表朗诵《英雄》,引来阵阵掌声。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卢奕滕说:“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维护和平,更要缅怀英雄、学习英雄、成为英雄,汇聚起复兴中华的磅礴力量。”

让“证据”永远活下去

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人,平均年龄超过94岁。未来,谁来讲述这段历史,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13日的公祭仪式现场,除了90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民生,还有5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见证这一时刻。

2005年出生的南京艺术学院大一新生蒋秉錞是最年轻的一位。他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桂香的重孙。蒋秉錞说,现场各环节带来的震撼在他心中刻下重重一笔。

今年3月5日,99岁的陈桂香去世。蒋秉錞回忆,曾祖母生前多次参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组织的中国战争受害者证言集会活动,“她总是嘱咐后辈,要积极面对生活,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

2022年至今,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已有32人,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家庭的二代、三代、四代,年纪最小的仅9岁。他们默默行动着,接过历史记忆传承的接力棒。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硕士毕业生陶心怡的曾外祖母黄桂兰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学校去年开展的公祭日主题活动中,陶心怡提到:“1937年,我的曾外祖母只有14岁,那年腊月初三,她正在王墅村的家中,突然,机关枪突突地响起来,情急之下,她逃到邻居家阁楼里。由于房间内光线昏暗,侥幸逃过一劫。日本士兵离开后,她发现周围没有一个活口。”

这些年,陶心怡逐渐意识到传承这段历史记忆的紧迫感。她经常和同学、朋友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用心感悟这段历史。她希望把讲述记忆的责任和力量传递给更多青年。

蒋秉錞则发挥专业优势,联合媒体单位借助影视力量进行传承。两个多月来,他们组成拍摄团队,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后代,记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真实经历。

12月12日,纪录片《32和32》正式发布。片中,“寻访人”蒋秉錞坚定地说:“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死难者遗属,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捍卫这段历史的真实性,这是对逝去亲人,也是对30万同胞的告慰。”

【中国青年报】青少年接棒讲述历史 让“证据”永远活下去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原文链接:

https://s.cyol.com/shuzibao/cmsfile/cms_json/zqzx/Newspaper/2/2024-12-14/Content/nw.D110000zgqnb_20241214_7-01.html?isshow=1


阅读次数:14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